空心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天津宝坻深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TUhjnbcbe - 2024/3/28 3:26:00

本报记者夏晨翔北京报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农村的优势和财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实施了“三辣”唤醒计划、“小站稻”全面振兴战略等,以产业支撑带动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宝坻区还探索实践了“鱼菜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农业新技术,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

据了解,目前,宝坻区已新建高标准农田28万亩,建成全市最大、总面积达到48万亩的“小站稻”种植基地,稻渔立体种养面积超过27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获评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唤醒“三辣”产业

在宝坻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台台蒜种分瓣分种机正在“紧张”工作。蒜农只需要按下开关,分种机就能自动进行分拣、去皮、分瓣。经过筛选后,机器可以按照蒜瓣的大小好坏,将蒜种智能分出不同等级。

“现在工作效率至少提高50倍,分种机和播种机这两台机器,能节省人工成本4万多元。”当地一位蒜农表示。

据了解,除了智能化的分种机,今年的播种机还新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播种机在北斗卫星的“指引”下,可以在分拣、输送蒜种的过程中,精准地将其放入翻开的土壤里。

事实上,在宝坻,这样的“高科技”已经并不新鲜,而这背后,都源自于该区近年来开展的“三辣”唤醒计划。

宝坻区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天鹰椒是当地种植多年的特色经济作物,被统称为“三辣”。在上世纪80~90年代,“三辣”是天津农产品出口创汇重要的产品之一。种植鼎盛时期,面积曾达到21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种植成本增加、优势品种退化、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应用欠缺等原因,“三辣”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时至年,种植面积已减少至1.2万亩。

为此,宝坻区正式提出了“三辣”唤醒计划,从政策引导、龙头带动、良种引领、机械化推动、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推动产业创新,解决发展瓶颈。

据介绍,宝坻区一方面出台了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分别从种子、秧苗、植保、农机、培训等关键环节进行政策补贴扶持,降低种植户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引进新品种、改良旧品种,全面优化调整“三辣”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优良品种全覆盖。

此外,当地还大力引进了应用于“三辣”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机械化水平,既解决了雇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又提高了种植效率和标准化种植水平。

如今,在宝坻区,大多数“三辣”种植户已扩大了种植规模,部分弃种“三辣”的农户也逐步恢复相关作物种植,甚至还有一些从未从事过“三辣”种植的农户也进行了小面积试种,促进了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宝坻区农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年本地“三辣”种植面积已超过了3万亩,年均增长36%。同时辐射对口帮扶单位新疆喀什县天鹰椒外阜基地3万亩,玉田大葱外阜基地亩。“三辣”产量持续增长,年达到了3.6万吨,产值达到了3.04亿元,预计年产量可达8万吨。

“鱼菜共生”

走进宝坻区八门城镇,在沟渠坑塘的水面上“长”出一片片蔬菜,勾画出“大美八门”“乡村振兴”等词语,引得行人驻足观看。这是八门城镇积极探索“鱼菜共生”模式,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八门城镇地处黄庄洼,水资源丰富,是天津市水稻主产区之一,每到夏季都会上演“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意景象。

但是,镇域内的废弃坑塘相对较多,由于废旧坑塘水体富营养化,池塘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较高,夏季高温季节藻类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池塘淤泥富积、水色发黑或变绿,气味发臭。

为了合理、有效地改善池塘水质,八门城积极推广了“鱼菜共生”循环发展经济,解决环境治理难题。

据介绍,“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已经推广多年,通过在池塘种植水生蔬菜,快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水体投放能够净化水质的鱼类,利用共生互补,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解决夏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废旧坑塘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绝大部分的坑塘成为村庄污水集中排放点和垃圾坑。坑塘治理既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鱼菜共生治理坑塘,坚持因村制宜,因坑施策,最终可达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上述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今年2月初,宝坻区农业农村委向各街镇下发了年“鱼菜共生”改善坑塘水体生态环境工作的文件,各街镇积极申报了今年的项目。经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八门城镇等13个街镇的16家单位承担了今年的建设任务,共改造建设坑塘25个、合计面积.2亩,总投资.76万元。5月初,区农业农村委下达了建设任务计划。

目前,各家承担单位均完成了建设任务。对坑塘进行清淤,周边进行了埝坡的修整、绿化、草坪砖的铺设等改造建设,栽植了水生空心菜、水上花卉,投放了鱼苗等,部分坑塘还栽植了荷花、水芹菜等,水生蔬菜长势良好。

而整治后的农村坑塘,塘清、水绿、景美,鱼菜共生,美不胜收,打造了坑塘治理的示范推广。此外,发展坑塘水生蔬菜栽植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就业,一举多得,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休闲农业

随着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也带动着宝坻区“三产”加速融合,休闲农业已日渐成为了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休闲农业的卖点是环境。据了解,为优化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宝坻区以清脏、治水、增绿为重点,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三美四乡”工程,深入开展全域化清洁行动和国家卫生镇、卫生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5条美丽乡村示范路,为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此外,宝坻区还开展了“绿满宝地”和“一村千树”行动,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35.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青龙湾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

目前,当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建成个美丽村庄、3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为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宝坻区还积极推动津承高铁和京沪新通道规划建设,做好京唐、京滨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配套工作,着力构建以城际铁路宝坻站为核心的内通外联大通道,让外地游客更便捷地进入宝坻。

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基础是产业。据了解,宝坻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大项目,通过“小站稻”、“三辣”等产业全面振兴,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先后建成了以‘千年古渡’为主题的小辛码头、以渔事体验为特色的李宦庄、以生态林寨为特色的赵家湾等旅游特色村。

此外,宝坻区还推进了吾悦广场、万科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乐雅商街;加快建设潮白河商旅聚集载体,塑造“印象潮白”品牌;培育地标商圈、特色街区等消费场景,繁荣夜间经济,打造区域性重要旅游消费目的地,丰富休闲农业内涵。

相关数据显示,年宝坻区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到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9亿元。包括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成多样化发展。全年休闲农业从业人数1万余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占比高达95%,从业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获得收入达到6万余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津宝坻深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