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看起来很男人的科研领域两位浙江女科
TUhjnbcbe - 2024/3/5 16:49:00

-03-:52

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两会期间,春意浓时,又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今年的*府工作报告再次为妇女群体着墨。而身处新时代,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今天,本端《人物》栏目聚焦我省的两位女科学家,她俩在“看起来很男人”的科研领域表现出众,为我国农民增收、领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新时代女性的楷模。

方银霞参加南极科考。

方银霞:守卫每一寸蓝色国土

在位于杭州保俶路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见到方银霞时,她刚从北京领回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虽然是周末,她依旧身着冲锋衣,仿佛随时准备投入工作。

“科学研究只认第一,不分男女。”交谈中,方银霞一点点地为记者勾勒出一幅言行合一的“自画像”——身为国内最早开展外大陆架划界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她在生活学习中不拘小节、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中干练麻利、敢于承担。

“我是被骗入行的,但这行很了不起”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承担20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等科研任务,负责的“大陆架划界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从业30余年的方银霞,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当初为何入这行?谁知,方银霞竟回答说:“我是被骗入行的!”和许多女孩不同,她从小对科学世界的未知探秘更感兴趣。上大学前一年,一部BBC出品的《地球的奥妙》更是照亮了她心中朦胧的志向。

奔着“地球”两个字,年,方银霞报考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直到入学才发现“事有蹊跷”。随着社会发展,地质学招生开始遇冷。那年,也是浙大地质系改名为地球科学系的第一年,课程还没来得及重设。

“要是‘地质系’招生,我才不会报名!”更让方银霞觉得“又气又好笑”的是现实和理想的天壤之别,“完全没有电视上那么酷!”

大一暑假,南京汤山实习基地,全国各大地质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一卡车一卡车地汇聚而来。方银霞是其中一员。炎炎夏日,条件艰苦。洗澡要自己提水,上厕所要相互看门,晚上还要与蚊虫大*抗争。

“外国都用上GPS导航了,我们带的还是放大镜、罗盘、榔头老三样。一大早带着饭盒出去‘跑剖面’,中午12时才能就口咸鸭蛋啃馒头。”方银霞回忆说,“第二年在安徽巢湖,连着几个月吃空心菜,如今只要听到‘空心菜’,我心里就发慌。”

理工科本来就男多女少,地科系尤为消耗体力,但在教授们科研精神的感召下,方银霞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多年后再议这个有趣的“骗局”,她流露更多的是骄傲之情。

“地球科学研究的是地球系统的过程与变化,是构架极为宏大的基础性学科,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浙大地科系创办人是竺可桢老先生,不算多的毕业生里出了丁仲礼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很了不起!”从方银霞的语气中,记者感受到了她荣耀下的谦逊和对专业的热爱。

“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走向海洋”

严谨是科学的气质,科学家的气质则各色各样。

不似印象中科研人的严肃、内敛,方银霞不仅幽默,而且个性豪放。她还是金庸迷,最爱的角色是郭靖。潜移默化中,她被刀光剑影与儿女情长的故事神迷,也被剧情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所影响,并将此熔铸到了科研工作中——“蓝色国土,寸土不让”。

根据国际法,大陆架的海底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但若相邻和相对沿海国间存在主张重叠,则存有具体划界问题。外大陆架划界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规则,利用科学技术对世界海洋进行重新分配。其虽然明确大陆架划界应遵循的法律标准,但其科学认定还存在模糊之处。

“截至年12月底,先后有71个国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89个正式的外大陆架划界申请案。我们做的是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研究体系,维护我国海洋主权。”10余年间,方银霞及其团队在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带领下,构建了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目前,方银霞正在牵头执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海洋划界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她说:“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走向海洋。把大洋开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泽被后世的关键一步。”

为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方银霞还带领团队与非洲沿海国开展大陆架合作调查。此外,在她和团队牵头下,“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这一大陆架划界科技领域的国际高端论坛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大陆架划界领域的国际地位。

“身为中生代,我们要承上启下”

搞科研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身为中生代,我们有承上启下的责任。”方银霞说。

去年,考虑到所里的前辈有伤在身、年届六十,南极科考任务又很繁重,方银霞主动请缨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担任地质地球物理组长,负责“雪龙”号后甲板作业任务以及安全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

这是她首次前往南极,但对南极的向往已久——那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唯一没有主权归属的大陆;极地科考,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

由于任务时间长、作业条件相对极端,一般极地科考都以男性为主,并且要求有一定科研经验。“雪龙”号上总共多个科研人,女性只占十分之一左右,而方银霞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12月29日到今年2月19日,方银霞随大部队穿越了以狂风巨浪著称的“魔*西风带”,靠不停服晕船药克服晕船;组织后甲板组开展海底地质取样、地形测量、各类海洋生物拖网作业,为考察队圆满完成罗斯海的第一阶段任务作出了贡献;在遭遇“雪龙号”与冰山碰擦险情后,与同仁一起积极上阵参与冰块清理……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模样。

科研工作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工作需要争分夺秒,也得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领队,方银霞总想着把出国深造的机会留给团队中的新生代,“他们聪明、活力,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又好,学世界前沿技术肯定比我们快,回来还能给我们上课。”

做老师,也当学生。方银霞喜欢与年轻人聊天,从他们那儿获知海底地震探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在闲暇之余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充电。

达尔文曾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对话方银霞,我们发现,有些人生故事看似巧合意外,实则早有伏脉。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严粒粒通讯员陈斯音)

季志仙展示培育的“心香”。(资料照片)

季志仙:最在乎老百姓的口碑

刚刚过去的这个湿冷冬天,不知有多少人怀念过烤红薯暖胃暖心的滋味。

“叮!”电烤箱发出清脆的提示音,浙江省农科院的甘薯专家季志仙研究员站起身,从烤箱里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迷你红薯——个头小,能握在手心里;剥开皮,烤得熟透的橘红色薯肉鲜艳诱人;一口下去,绵软香甜。

这种在办公室里稍作烘烤就能享用的迷你红薯,名叫“心香”,是季志仙多年选育的心血结晶。她把这个品种看作自己的宝贝孩子,欣慰地看着它茁壮成长,走向四海八方,成为农户和消费者赞不绝口的宠儿。

就在“心香”带来的温暖甜美的气氛里,季志仙开始说起自己20多年与甘薯为伴的故事。

“育种讲究一见钟情”

季志仙办公室门后,挂着一件白大褂、一顶麦秸编的大草帽。这套行头,加上桶子、种刀,是她下田必需的装备。

甘薯的田间工作大半在骄阳似火的夏天。选育“心香”的那些年,季志仙顶着盛夏最*的日头,来到实验田里弯腰挖起一株株红薯,不一会儿就满身大汗。

消费者喜欢“心香”小巧、烤得快、口感好。而对于种植的农民,它还有个前所未见的巨大优势:早熟。

“传统的红薯5月种下,要到10月收获。而‘心香’7月就能收获,紧跟着可种第二茬。农民的收入就能翻番。”季志仙说。

为了这多收的一茬,季志仙费尽心思,在上万份亲本资源组合中如大海捞针般筛选。省农科院的老前辈们留下了一份优良的母本材料:个头小、产量高、薯肉里纤维少……但它早收不好吃,做不到夏天收获,抗性也不理想。季志仙有针对性地寻找早熟的父本品种,再加以杂交改良。

她一反常规,特意选在7月栽种,就是为了选出早熟性优异的品种。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每天必到田垄里查看长势,每隔10天就把红薯挨个儿挖出,查看个头,掰开来检查肉质,给它们拍照,然后放进小水桶里,带回实验室检测各项成分,记录数据仔细观察,寻找最完美的那个品系。

“我一直相信,育种讲究一见钟情。你自己还心存犹疑的品种,怎么能推广给农民?”季志仙说,“我在那么多品系里看到未来的‘心香’时,心怦怦直跳,对自己说:就是它,错不了。”

“心香”选育成型后,在杭州临安、衢州十里丰农场推广种植。临安天目山镇的农户几乎家家都种“心香”,靠这一个品种就实现了脱贫致富。该镇九里村的农户刘美凤打心眼里感激“‘心香’之母”,季志仙每到村里指导种植技术,她都争着拉季老师到家里吃饭。十里丰农场种“心香”打出品牌,订单纷至沓来,来观摩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在问,这位“季老师”是何方高人?农场领导表示也不认识,想来应该是位资历深厚的老专家。直到季志仙陪单位领导来农场指导,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心香”原来出自这位当时不到40岁的女科学家之手。

“心香”通过浙江省审定、国家鉴定之后,还通过了广西、山东等省审定,目前在我国南北都有种植,其品质已与日本品种比肩,早熟性等指标已全面超越了日本、韩国的同类品种,并出口欧盟。

“我很在乎老百姓的口碑”

年,季志仙来到省农科院,跟随老一辈甘薯专家叶彦复研究员做育种工作。“在叶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淳朴而崇高的使命感。他总是说,我们的研究成果,老百姓说好,才是好。”她说。

“心香”初问世时,曾遭遇质疑:7月份怎会有红薯?这能吃吗?销路打不开,季志仙急农民所急,甚至亲自到杭州的大超市里站柜台、做推荐。

这位科学家对市场仿佛有天生的亲和力,在她推销下,“心香”很快引爆了市场。当时,红薯在一家超市一天的销量能达上千元,销售经理对她心悦诚服。省农博会上,“心香”柜台被前来抢购的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有关部门的领导想听她介绍都凑不进去。季志仙只好请大家登记签名,承诺人人有份,最后名字签了满满一页。销路畅通了,农户们就吃下了定心丸。

她还为“心香”做包装设计。“你看现在市面上的小红薯都装在小网袋里,贴着树叶状的小标签,这最早都是我的发明。”她颇为得意地说。

最近,她又研究出迷你红薯的一种新式加工技术:去皮烤熟后速冻包装,食用前只需快速加热,“这样吃起来更快,收购时不用考虑品相问题,能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做产业、抓市场,在季志仙看来,也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如何把迷你红薯的经济效益充分挖掘出来,做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问题,农民可能没能力琢磨,我必须琢磨。”她说,做科研不只是做项目,成果研发出来,留在实验室、试验田里是不行的,一定要给农民带来实在的收益。

“我很在乎老百姓的口碑。”季志仙说。

农民和企业家也在乎她。年,季志仙生病住院治疗。嘉兴一位种“心香”起家的企业家,好几次带着水果来探望她;金华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下田抓了泥鳅,送来“给季老师补补身子”。

“用创新成果美化生活”

多年来,季志仙交了很多农民和企业家朋友。她时刻捕捉着田野和市场的需求,从未停下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脚步。

浙江人的餐桌,炎夏缺少绿叶菜。季志仙联合其他科研机构共同选育了甘薯新品种“薯绿1号”,顶叶、叶脉、叶片、茎都是绿色的,能耐高温高湿、嫩茎芽可以炒着吃,气味清香,有一种滑糯的口感,回味微甜。如今在金华、丽水等许多地方,“薯绿1号”已经成了夏天的主打叶菜。

近两年,她着手研究木薯。这种作物在浙江少见,在非洲却是上亿人口的主粮。木薯有*,当地人传统的办法是将其在水中浸泡半个月,等*素析出后再做简单加工食用。“方法太落后了,我下决心研制一种更便捷的制作脱*木薯全粉的技术。”季志仙对记者说,“希望自己的创新成果,能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于是,她一头钻进实验室,白天做实验,夜里躺在床上还在思索技术问题。连着干了3个月,身体累病了,但技术开发取得了突破,可规模化生产脱*木薯全粉。一位多年在坦桑尼亚发展的华侨企业家找到她合作,实验产品的*性检测报告得到国际公益组织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看起来很男人的科研领域两位浙江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