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上海本帮菜,正在慢慢消失
TUhjnbcbe - 2023/11/14 21:41:00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http://www.txbyjgh.com/m/

K君从香港来上海,点名要吃本帮菜。

这真是一个难题。

坦率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吃本帮菜了。我家附近,有面馆,有川菜,有粤菜,有鲁菜,偏偏,没有本帮菜。

那种典型的本帮菜小店,不知不觉都不见了!

我再拿出手机查询,家附近几百米,有一个大型商场,里面有多家美食店铺。本帮菜有多少?

4家!

到最后,K君还是吃上了本帮菜。我请美食界的一个朋友推荐,来到一家没有包房的小店。菜自然是美味的,糟钵头正宗,但环境嘈杂。一顿饭吃了半小时,就差不多了,失去了“聚谈”的意义。

K君抹抹嘴,说:“下次我们去XX吃自助餐吧。”

1.

本帮菜式微,以我不太专业的观点,首先是口味问题。

这是一个牺牲口感、满足颜值的时代,所以,“浓油赤酱”让很多人有点却步。

其实,本帮菜原本就是服务穷苦人家的。

为什么要“浓油”,因为肚子里没油水。

为什么要“赤酱”,因为劳累了一天,缺少盐分,要吃得咸一些。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面,杜月笙吃得很清淡。其实,杜月笙是穷苦人家出身,“莱阳梨”从小就喜欢“浓油赤酱”。发达之后,杜公馆待客,几乎都是本帮菜口味。

逃到香港后,杜月笙家里每天开一个圆台面,如果坐满了,就再开一个方桌。顾嘉堂、万墨林们每天上门吃的,就是本帮菜。

只不过,昔日的优点,放到今天,却成了一种说不太上来的缺点。

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希望少盐、少油。超市里买回来的菠菜,洗一洗就吃。以前作为“下脚料”的鸡胸肉,现在成了宝贝。

我到一朋友家里做客,端上来的毛蟹年糕,毛蟹是水煮的,这还有什么吃头?可朋友依旧吃得津津有味,还一再向我推广“健康饮食”。

想想也是,本帮菜和现在的健康观念,确实有点出入。几个上海女孩子聚餐,会去吃本帮菜吗?应该不会吧。点上一份红烧肉,你吃一块还是三块?

男女小囡谈朋友,会去吃本帮菜吗?也不会吧。点上一份草头圈子,你吃草头我吃圈子?

这种口味,与果腹有关,与情调无缘。好比一条青鱼,懂经的本帮菜厨师,可以烧出下巴、划水、肚档、秃肺、糟鱼、腌鱼、鱼汤等。

年轻人懂什么?抬抬手:生鱼片!

还有一档,顶顶纠结,就是猪油。香港人吃红葱猪油,上海人讲究猪油拌饭。其实呢,一碗饭拌猪油,拌多了白花花一层,心里有负担。拌少了又不够香,这当中的尺度,真的很难把握。

2.

本帮菜的式微,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具备社交功能的上海老菜场,越来越少了。

上海人大概是最喜欢去小菜场的。任何东西一进冰箱,感觉就不新鲜了。

更重要的是,一些小菜场,成了邻里之间每天打招呼交流的地方,在小菜场里讨论菜价、研究小菜烧法时,也就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温情。

早上逛菜场,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里,形成了社交。“小宁波今朝的鱼不错。”“牛肉今朝哪家好?”一问一答之间,也就有了一种温情。

邻里间的交往,还有一种传承功能。就是能将本帮菜的做法,一一相传。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会做八宝辣酱、走油肉的?看烹调书,真不如邻居大妈在小菜场里拉着你讲5分钟。

上海本帮菜,也就在这种温情之中,一一做上了饭桌。

老上海都知道,以前上海滩有四大菜场。你要买海产品,去三角地菜场。买猪下水,福州路菜场。买鱼翅海参,去菜市街。买牛肉,大自鸣钟菜场。

老上海也都知道,春笋上市,要吃腌笃鲜。清明节前刀鱼面。端午前后大蒜烧*鱼,6月份吃虾,9月份吃砂锅鱼头汤,记得要放几根青蒜……

本帮菜这种鲜明的季节性,如今已经淡薄了。传统菜场因为“脏乱差”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基本上都整改了。“家门口的菜场”越来越少,老百姓投入了“生鲜超市”的怀抱。

超市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乃至新鲜,但文化,是有载体的。上海人的小菜场,就是本帮菜文化的一个载体。

属于本帮菜的温情,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凝固了起来。

3.

本帮菜,当然也是有“网红店”的。

在上海市中心,西起陕西南路,东至茂名南路,有一条小马路,名叫进贤路。这条路,本来是“本帮菜一条街”,现在有3家本帮菜小店是比较有名的,海金滋、兰心和茂隆。

这3家我都去吃过,应该说,性价比都是很不错的。人均几十元,可以吃到店里的招牌菜,而且滋味确实很棒。

海金滋的葱烤大排,切成小块,嫩而入味。蟹粉蛋是上海滩最像蟹粉的蛋了,虽然我还是喜欢吃蟹粉。

兰心的老板脾气很爆,我第一次去看到他和客人吵架。虽然起因是客人想占位而兰心没这规矩,但腔调还是有点难看。兰心的红烧肉我吃着不错,干烧鲳鱼是绝活。

茂隆拥有“上海滩最凶的老板娘”,对其态度网上差评如潮,但门腔和红烧肉酱蛋就是好吃,你也没办法。

这3家店,应该算是比较正宗的本帮菜店了。但是,3家店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地方太小,就餐环境太差。

当然总会有人说,环境差怕什么,味道好啊!而且这种小房子,就是本帮菜的传统。

这话自然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上海人现在吃饭,“吃环境”的越来越多了。我有一个朋友,曾在新天地开了一个饭店,外国国家元首和著名女星都曾光顾,食材水准没得说,但缺点就是一个,没有包房,冰冰来了也是卡座。开了半年,顾客渐稀。高人指点之后,饭店重新装修,多了16个包间。从此生意兴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人们聚谈,喜欢包间,喜欢江景,喜欢历史建筑。吃饭不仅仅是吃饭,你让本帮菜师傅,如何从菜刀饭铲上去找回客源?

像进贤路上这3家本帮菜店,两三人中午去吃顿午饭,或许还有可能。朋友团聚,亲友聚会,就不可能去了吧。

4.

去年,朋友邀我去一家本帮馆吃饭,大厨走出来,开口却是山东腔。未几,老板跑来诉苦:如今的上海小囡,谁肯当厨师?山东师傅认真点学,比上海厨师要好很多……

吃本帮菜的人,越来越少。

做本帮菜的人,也越来越少。

因《舌尖上的中国》爆红、被称为“上海本帮菜第一人”的李伯荣前不久去世,引得沪上饮食界一片悲声。当天晚上,一名美食家很认真地对我说:“大师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菜系的发展,是要有名人支撑的。

杜月笙办家宴,“糟钵头”这样的菜,基本不上,因为太廉价。上什么菜呢?虾子大乌参!

丰子恺写上海城隍庙,是从一碗“过桥面”开始的。一碗面,浇头是素什锦,再加半斤绍兴*酒,就是一顿午饭。

张爱玲写:在晚上的月下去买蟹壳*,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旗袍。

上世纪80年代起,本帮菜减少了动物内脏,李伯荣开发了糟煎银鳕鱼,从此本帮馆多了一道“健康菜”。

本帮菜有“粗”,比如乳腐肉,必须大块五花肉,取其肥嫩。

本帮菜也有“细”,比如扣三丝,李伯荣的标准是“一盆菜根”。

没有懂得深意的人,必然也就没有创新的人。

试问如今,多少年轻厨师会做鸡圈肉?会做空心菜塞肉?这种卖不出价格,而又要花大功夫的菜,有多少本帮馆愿意烧?

就像踢球需要球星,唱戏需要名角,烧菜也需要名人。

要有名厨做,要有名人吃。否则,本帮菜就没有将来。

5.

这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本帮菜,正在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