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的木耳浇山泉水人工采摘自然晾晒 [复制链接]

1#

7月,走进位于宾县三宝乡大泉子村的泉林食用菌种植基地,扑面而来的是丰收的喜悦气息。一栋栋白色大棚里,菌包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黑木耳,像一朵朵绽放的“黑牡丹”。一筐筐刚刚采摘下的黑木耳摆在角落,晾晒工人已经忙得来不及搬运。

看着油亮亮的黑木耳,社员李娟乐得合不拢嘴:“今年我在合作社包了3栋大棚,挂了6万袋菌包,这几天可忙坏了,每栋大棚雇了10多个人,加班加点采摘,粗算收入能达到5万多块吧。”像李娟这样的种植户,三宝乡还有很多,在宾县县委、县*府大力支持下,依托龙头合作社带动,小小黑木耳已然发展成三宝乡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1富硒木耳靠品质致富鼓腰包

“啥时候能发货?客户急等着要……”7月22日,张大姐风风火火地从尚志市赶到宾县,在泉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张大姐与合作社理事严久权敲定了批发价,很快3万余斤黑木耳就将从宾县销往浙江。

在尚志市苇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张大姐是位名人,木耳批发干了半辈子,她手里攥着一批南方大宗客户资源,每年从她手里南销的“北耳”,少说也有几十万斤。

苇河也产黑木耳,但每年一到采摘季,张大姐必定要来宾县三宝乡收购一趟。按“中间商”张大姐的话说:“三宝乡的黑木耳有赚头儿!”

“赚头儿”打哪儿来?来自于高性价比

“我们合作社拥有自己的菌包标准化加工厂,在县里支持下,我们以较低价格购买原料,年可加工生产木耳菌包万袋。”严久权说,合作社把省下来的成本都投在了质量上,在菌包加工过程中,合作社增加了补硒环节,将硒元素直接注入菌包内,产出的富硒黑木耳既好吃又补硒,特别受南方市场欢迎。

除了好菌包,还有好环境。严久权带着记者在种植基地转了一圈,几十栋木耳大棚就建在山脚,不但环境怡人,基地内还有不断流的山泉水。

“我们的黑木耳是喝山泉水长大的,而且是人工采摘、自然晾晒,每一片黑木耳都凝结着乡亲们的心血……”严久权说,好山好水好乡亲,自然能产出好木耳,卖出好价钱。

2告别作坊实行标准化生产

别看现在“北耳南销”不愁卖,其实合作社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成活率低……为了让合作社和乡亲们真受益、长受益,在*府支持下,合作社把发展目光盯在了“标准化”上。

在合作社菌包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社员们正在调试设备,为后续菌包生产做准备。立足优势产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菌农“小作坊”生产模式。年,合作社多方筹措资金投入余万元,建起了标准化的食用菌包加工厂;去年,合作社继续扩大产能、提高质量,建成两条日产6万袋菌包的自动化生产线,还建设了两间高压消*室、20间室内菌包培养车间,实现从培育、种植、分选、包装等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进一步推动木耳质量、档次升级。由于菌包是自产自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一袋菌包净利润超1元的目标。

同时,合作社还改变过去菌农分散摆放、粗放摆栽的种植方式,建设了标准化摆栽基地和余栋挂袋大棚。通过能人带农户、老户带新户,将菌农吸纳入社,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既解决了乡亲们种不好的问题,又提高了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3未来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

聚在合作社里,富在产业链上。今年,泉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合作社自己的黑木耳品牌——“山泉林”牌黑木耳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今年,我们出产的最优质富硒黑木耳已经打着合作社自己的品牌、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销售到南方市场,最高可以卖到每斤近百元……”严久权介绍,未来在做足线上文章,广开产品销路的同时,合作社还计划引进黑木耳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打造全产业链条。

“经过精深加工,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把优质黑木耳拥有更高的身价,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严久权说,这才是合作社发展的终极目标。

戚牧哈尔滨日报记者郝欣

编辑袁红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