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中国楹联文化村”“湖北省十大美丽乡村”“湖北省示范儿童之家”“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荆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这诸多的荣誉,来自于洪湖市乌林镇吴王庙村,彰显着其走过一段殊为不凡的历程。然而,这个并不“普通”的乡村,正在上演着一个更大的奇迹——三十多年来,“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零上访”。近日,记者走进吴王庙村,探寻这“零信访”背后的成功密码,以及其中的实践逻辑,在感悟中沉思。干部带头消灭矛盾“小苗头”“最近对村里各项工作有没有意见?邻里之间有没有矛盾纠纷?”见到村支部书记余光宝时,他正在村民家里拉家常,及时了解民情动态,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在吴王庙村,像余光宝这样的“和事佬”还有很多。吴王庙村组建了以村干部、乡贤“五老”为骨干的15人平安吴王庙赤卫队,协助参与村里矛盾纠纷调解。“村民矛盾大多是因为调解不及时而导致,村‘两委’为了将村民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想了不少法子。”余光宝介绍道,碰到一些“狠人狠事”时,需要警察同志的帮助,为此,吴王庙村高标准打造了警务室,在派出所民警和辅警同志的带领下工作。荆州市人民检察院一级调研员、驻吴王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雪飞介绍,通过主动联系电信公司,目前吴王庙村已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余处,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在村警务室大屏上想看哪就看哪。村民余远良、候红平是远近闻名的“狠人”,一直闹着要吃低保,候红平甚至一度用“喝药”相威胁;村民童宝珍因社保问题被骗10万元,吵着要越级上访;村民孙敢法、刘祖明因飞撒农药之事产生邻里纠纷……村里的事情就是这样,大事没有,小的矛盾纠纷少不了。如何化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信访难题,不仅需要我们及时依法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更需要我们用真情和耐心细细理顺他们的心气,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气,依法依规,不厌其烦,真正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余光宝深有感触地说。“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服你。”担任村支部书记24年来,余光宝已记不清公道处理调解了多少纠纷,在村民当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诉求有人听,烦心事有人解,吴王庙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舒心。”村民童波平说。千方百计集体经济“有奔头”洪湖市乌林镇吴王庙村历史文化悠久,以东晋所建的古庙——吴王庙而得名。过去的吴王庙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及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长期为负数。怎样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最大的资产是土地,唯有盘活资产,才能发生改变。“活人没田种、死人还有田”。余光宝担任村支部书记以后,带领党员干部在土地分配上持续做文章,搞好平均分配,实行一碗水端平。“村里按照5年一微调,最大程度做到了公平。”童波平对记者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这样的事才可能做到。余光宝说,村里对应家湖亩土地实行集体流转,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32万元。目前,吴王庙村不仅还清了历史债务,还成立了两个合作社。在海纳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蔬菜大棚内,生机勃勃,空心菜长势旺盛。正与社员一起给大棚通风的合作社负责人徐顺阶告诉记者,合作社的成员都是本地村民,社员们用自己的土地入股,种植需要的技术、人力、物力都由合作社提供。“一亩田赚1万元钱,是很简单的事情。”徐顺阶自信地说。在熙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刚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四大家鱼”,带动村里农户40余户,每户一年可收入2至3万元。在吴王庙村,像这样邀请村民入股,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加以发展已经十分成熟。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户贫困户人全部实现脱贫,吴王庙村也华丽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坚持不懈抓确权,解决了家底不清问题,增加了资产收益;因地制宜抓发展,解决了发展模式问题,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强化党建抓落实,解决了职责不清问题,引领了改革发展……“要想减少上访户,就要打通致富路。”正是吴王庙村党支部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全村齐心协力,共同富裕,助力了吴王庙村30多年“零上访”。为民着想服务群众“无盲区”“您认识他吗?”“怎么不认识啊,就是我家的啊。”临近中午,余光宝和陈雪飞来到李碧秀奶奶家,80多岁的李碧秀和余生山颤颤巍巍,一双充满老茧的手拉住两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李奶奶和余爹爹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两老年纪大了,腿脚越来越不便,日常吃饭就成了问题,令她没想到的是,如今的他们,每天都吃到来自村里老年“幸福食堂”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感谢党的好政策,人在外地,每天能看到我母亲我就能安心做生意了。”村民余大洋对村里安装“天翼看家”摄像头表示由衷的感谢。余大洋在贵州省做生意,母亲叶满喜患有老年痴呆症,留守在家,他每日通过查看监控了解老人情况,以便随时处理家里的突发情况。年3月6日凌晨,他通过监控发现母亲不在卧室,急忙联系姐姐,找到了昏倒在卫生间的母亲,医院进行医治,化解了一次危机。村内安装的多处摄像头,不仅能协助破案和化解纠纷,还能让远在外地的村民随时了解家中老人的情况。投资80多万元建设的老年“幸福食堂”,村里老人们只需要每天交8元钱,村里安排专车送餐到家,其缺口资金由村里补贴。彻底解决该村老人“一天一碗粥、一锅饭管一周”的现象。“要想不上访,就要生活真舒爽。”富裕起来的吴王庙村,把“群众至上”理念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近年来,吴王庙村累计争取资金0多万,打造老年幸福食堂、老年儿童快乐之家,村级文化长廊和人民乐园,进行新潭子旅游休闲项目开发。平米的老村委会改造而成的老人儿童快乐之家和医务室,布置合理,设施齐全,是老人儿童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平方米的人民乐园位于村民服务中心前,配备文体健身器材,塑胶篮球场,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为诗词楹联协会、广场舞队等提供了舒适的场所……如今,村里还定下了“清洁村庄日”,在劳动中,群众与村干部联系地越来越紧密。“庙藏帝气旺人烟,逐浪江东赤壁旋。碧水一潭沉往事,月堤杨柳唤新船。”这是该村楹联文化协会成员为吴王庙村书写的楹联,一个人心齐、气象新、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令人神往。党群同心倡导文明“新风尚”“诚、孝、俭、勤、和”醒目的五个大字镶在人民乐园边墙上,格外显眼。近年来,吴王庙村两委班子以乡风文明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领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描绘文明底色,润物无声。在文化广场和农户门口随处可见形象有趣的移风易俗的宣传标语,除了禁赌、讲究公德、尊老爱幼等,还有“红白喜事用车不得超过10辆,每桌宴席不得高于元”等内容。好典型带动好乡风,好乡风又树立新典型。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各家是否遵守村规民约作为主要参评条件;结合“送文化文艺下乡”活动的开展,抨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形成村规民约树新风美好图景。一村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编撰《家训手册》,倡导邻里友善、互帮互助。创办诗词楹联协会,组建腰鼓队、民间乐器队等民间文化队伍,组织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乡贤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调解委员会”等各类村民自治组织,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遏制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赌博风、扯皮风、闹事风成为过去。村民范道文,在为母亲办理丧事期间主动联系村红白理事会,在村老年幸福食堂开展宴请,将整个宴请过程置于村干部的监督下,不大操大办,未燃放烟花爆竹,严格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办理,既树立了文明开展婚丧嫁娶的典型,又为村老年幸福食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身作则,为乡村振兴注入“清廉活力”。作为村支部书记,余光宝一年的开支不超过元,村里的工程项目,不论大小,“余姓”不能参与。“当年,修建入村牌坊,承包方给了余光宝2万元,还被余光宝入账到村集体收入。”童波平向记者讲述。当记者深入采访吴王庙村的发展历程,探寻其成功的密码,越发感觉到吴王庙村的经验弥足珍贵:不抓党建没方向。吴王庙村党支部从自身建设入手,抓党建,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车头作用,做到书记“点灯”,党员“亮灯”。不抓民生没基础。只有走进村民,懂民心、知民情,在纾民怨、解民忧上下功夫才能赢得村民的拥护。不抓廉洁没底气。村干部们干净,村民才会信任你。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对集体事业也就会越来越支持。如今,吴王庙村的田间正不断凝聚丰收的热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这片土地正不断释放着“治理有效、生活和谐、乡风文明”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
来源:荆彩新闻记者郭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