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洪水涨落是我们每年的节目 [复制链接]

1#

我的家乡在祖国的南方,广西的东部,属于桂东地区。

这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四月八,大水不发,蚊子发。这句大白话是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洪水和蚊虫都要出来了。

最近,这里已经持续了三个星期的雷雨天气。随着暴雨而来的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洪水,来了又退,退了又来。自从家乡修建好了河堤,洪水泛滥,冲毁房屋的事已经很少再有发生了。

生活在这个洪涝多发之地,已经对每年都会到来的洪水上涨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我们这里的人把洪水叫大水,发洪水叫发大水,洪水来了叫大水来了。

下两场大雨,河水上涨,污浊泛黄的河水夹带着泥沙奔涌流动。发大水对我们这里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并且水量越大,翻滚越猛烈,吸引力越大,无论大人小孩。

几乎每次发洪水,都会听到喊话。老人最紧张:这次洪水够大,估计今晚实会泼过河堤。小孩会异常兴奋:好大的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村中的狗也会在这些喊话中骚动地乱叫。喊话是个好东西,根据声调的高低强弱就知道事情大小轻重缓急。实话说,就今年近期的几次洪水,不痛不痒的涨涨落落,要排量没排量,要气势没气势,一次喊话都配不上,连小孩也懒得喊。

虽然看不上,但是大家该来河边看洪水的还是会来,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年都看,今年要是不看,心里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似的。

都说我们农村人最勤劳,但在有洪水的日子,大人们突然都变得悠闲起来。好像平时都忙得没有时间,这个时候都有空闲聚集到河堤上,抽着烟,天南地北地聊。大桥上,河岸边,这里一堆,哪里一群,熙熙嚷嚷的活跃起来。

小孩子最好动,总能挤到最前面去,一会又换个地方挤。后面跟来几个担心的老阿婆,左手板凳,右手蒲扇。到了地方先高声大喊:阿二阿三,钻到哪里啦?得到孙子回应,几个阿婆可以放心坐到一起聊历史,不看水,顶多就是凑热闹。

有几个村民,觉得看水太无趣了,拿来了渔网,找了个水流较慢的地方撒网捕鱼,这是个碰运气的事,撒了好几网,连鱼的影子都没见着。

见始终没有什么好看的,人们开始讲起前几届的大洪水了。看洪水最精彩的地方是河面上飘来的物件,长的木条,方的木柜子,还有木凳,木床,压力锅等等,经常会引起一阵骚动。小孩最积极,指着河面上使劲大喊:哪里有个大柜,我最先看到的。

偶尔会看到漂来的活物,鸡鸭鹅,甚至会有猪和牛,那就更热闹了。胆子大的村民,划个小木船冲出去,冒险打捞回来。小孩子看到这些最兴奋了,总会有几个调皮的淘气包,不顾危险的乱闯。大人看不过来,会偷偷给他来一个脑瓜崩特大号。洪水过后,就会在村里传开,谁捞了很多条好木,谁得了两头猪,谁得了一头水牛。

正讲得起劲,突然有人报出,县下面发大水,车都被冲走了。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去,挤过来要看,那人又说,我发上群,入群里看。

我的乖乖,感情洪水的流量抛弃了农村,跑到县城里去了。以前发洪水,记者都是跑到我们农村拍摄第一手素材的。想不到县城也能有这么大的洪水。

又有人提议了:那个派出所这次浸了没有?那个派出所啊?就那个水上派出所。名副其实,年年被浸,还不搬走。

派出所能搬走,但农民种的作物搬不走。虽然这几次的洪水不大,还是影响到部分村民的。这里是有名的粉葛之乡,粉葛作为特色物产,同时也是主要的经济农作物,直接影响到村民的收入。被洪水浸泡的粉葛,如果时间超过两天就很可能烂根死掉。要想再种,只能等明年。

地理种的玉米有两种,低矮些的是糯米粟,基本自种自吃不外卖。摘回去直接放水,放少许盐,煮熟就可以吃,软糯微甜,小孩最喜欢吃。长得粗壮些的是高产玉米,摘回去是拿来喂鸡鸭鹅的。

花生是最害怕被洪水浸的,几乎一浸就死。也没有办法像玉米一样提前摘回去。眼看着被洪水浸了,也没有办法。

花生因为长在地下,在本地叫地豆。村民种些花生,是拿来榨花生油自己用来煮菜的,一般不外卖。即使出价比外面油房榨的高两倍,也很难买到。如果人情够,他卖给你,顶多比油房的贵一点,这就是农民的朴实。

搬不走的还有村民养的鱼,一种是养在河里鱼箱,要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