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微言
以笃志力行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踏踏实实的你,终将变得很了不起。
囿于繁忙城市生活中的人们
还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
二十四节气的时令呢?
但有这样一群人
不但清楚地记得二十四节气
对于他们来说还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广福桥街30号院,对于居民吴丽荣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她“耕作”家门口小菜园的指令。如今,30号院里的24块自留地一片葱葱郁郁,承载了居民的田园梦想,也带给大家自然的馈赠。
惊蛰后播种,四季豆丰收了
“这是我惊蛰后下的种子,几个月时间就收获了这么多,够我们一家人吃两顿了。没有肥料和农药,真正的有机食品……”广福桥北街30号院居民吴丽荣一大早就来到自己家门口的“自留地”,为豇豆搭架子,顺便将已经成熟的四季豆摘下。
小编走进她的菜地,四季豆、豇豆、黄瓜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一人多高的架子上已经挂果,另一边的茄子、辣椒、空心菜、白菜高低错落,相映成趣。
“这是我去贵州旅游的时候带回来的野生折耳根已经成活了,那边的空心菜我们已经摘过一轮了。”吴丽荣介绍时,难掩菜园丰收带来的喜悦。
每天早上吴丽荣送完孙子上学都会来到自己的这片菜园地忙碌,播种、除草、施肥,肥料是自家餐厨垃圾堆的有机肥。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在这片菜园地有了明显的体现,所以也变成了她和孙子的乐园。
“经常会给娃娃讲什么叫‘惊蛰’‘小满’‘芒种’,物候变化现在就在我们眼前了嘛!”吴丽荣笑着说,这片菜园地带给她欢乐。
不仅是她的自留地,走进广福桥街30号院,居民们拿着锄头、水管,正在打理自己的菜园,一片忙碌的田园风光。
而在菜园篱笆墙的外侧,各种蔬菜小知识树立其中,让它成为居民学习参考的农事知识走廊。
农耕微田园,垃圾场变“自留地”
而在几个月前,这里可不是这样。广福桥街30号院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拆迁院落,年代久远疏于管理,绿化带上垃圾成堆、墙面斑驳不敢靠近……处处“展现”着一个拆迁安置院落的破败。
今年以来,爱馨广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该院落启动“馨福农耕微田园”计划,发展生态特色景观打造与自组织建设,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社区有时间、有精力的居民通过认领分得一块“自留地”,种上瓜果豆菜,形成了可观、可赏、可食、可认领、可积分的人、文、地、产、景的微田园。
“馨福农耕微田园”启动后,第一步就是要清理院落,这对于一个几十年的老旧院落来说并不容易。
“老党员带头,我们就跟到一起来清理,当时拉石头都拉了上百袋……清理绿化带、粉刷墙面、树枝修剪……经过半个多月打理,院落环境焕然一新,大片大片的闲置空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何激发居民的参与绿地管理的积极性,成为一个难题。”30号院落老党员冯思慧介绍道。
项目认领,各管各的自留地!在居民的共同协商下,在保留院内树木的基础上,将院落余平方米的绿化带划分为24块自留地,通过居民认领各自分到土地。这样一来,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了。
院落大变样,成了热门打卡地
“现在还是生土,我们要通过有机肥,改造土地……”吴丽蓉说。
虽然拆迁前大家都是农民,但是几十年不务农,耕作的很多流程都忘了,更何况是在土层较薄的院子里种菜,难度可想而知。对此,爱馨广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门邀请生态农耕老师进行授课。
“老师每个月来一次,按季节变化教我们种菜,还教我们培育有机肥,非常有用!”居民吴丽荣这样表示。
绿柳掩映、蔬果飘香的城市微田园让这个近30年的老旧院落成为了“热门打卡地”。除了绿地带来的变化,作为30号院老旧院落改造的一个重点,墙绘项目的推进让这里变得多彩起来。
“来来来,帮我在这里照上一张,我喜欢那个熊猫,很有四川特色。”吴丽荣模仿游客的语气描述道。
秋收的田园风光、四季的变幻多彩、憨态可掬的熊猫等等都展现在墙上,无论是院内的居民还是周边的邻居,大家都纷纷来“打卡”。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大院坝了!”吴丽荣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谁家的菜架倒了帮忙扶一下
谁家的菜园长得好咱去取个经……
邻里关系在这种相处模式中
悄然发生着变化
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生活也越来越和谐美好
大家觉得这种“变废为宝”
的改造的方式怎么样呢?
对于废弃场地、老旧院落的改造
如果你还有更好的点子
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哦~
(来源:今日武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