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以为,最喜欢吃面的人,一定是非河南人莫属,然而,当我这个井底之蛙突然有一天离开家乡开始走南闯北了,才猛然间知道,原来,这喜好吃面的习惯,并非是河南人独有的专利,单就咱中国来说,那都是大有人在,更别说世界各国的其他人种了。
此外,我还知道,我们国人中,像四川人,山东人,河北人,东北人,新疆人,陕西人等,他们也是对面食有着极其爱好的人群,而且在这些人当中,尤其是陕西人,他们对面食的宠爱,表现得更为突出,正如普通大众所知道的那样,陕西人在面食的制作花样上不但品类繁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延续,在陕西那个地区,如今还逐渐衍生出来了缤纷多彩的面食文化,因此,在广为流传的陕西八大怪里,一直都传说着“面条做得像裤带”的调侃,这所有的一切,无不说明,多年来的世事繁衍,是辉煌的面食文化,才孕育成就了今天民风淳厚的陕西人。
与陕西有些雷同,在以麻辣口味著称的川蜀大地上,如今的麻辣面文化也同样是渊源久长。
大家都知道,关于日常饮食,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这些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事实上都是与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按说,作为北方人,他们常年偏向于吃面食,那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自古以来,小麦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农作物,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像浙江金华人,广东惠州人,福建福州人等,实在说不出是什么原因,他们中竟然也有不少人,对面食的喜爱是那样的如痴如醉,这样的状况,是我所未能料到的。
不过,经历了这几年间稀稀拉拉的去过几个地方后,伴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活出了一些道理来:原来咱中国人喜欢吃面食,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应该感谢这些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它把全国各民族拉到了一起来,不同文化夹杂其中,才得以有了可以相互交融的机会。
食色性也。
自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把潜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那些美食,也一股脑儿的给挖掘出来了,所以说,如今的人啊,活得实在是自在滋润,且不说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便利,但就目前,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品尝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小吃,如此便捷的生活,与神仙相比,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只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说的一点儿没错。
那些曾经隐藏在全国各地的小吃美食,如今虽然被有心人介绍到城市中来,从表象上看,它还是原来的它,但真正要品味最正宗的原味时,恐怕不移步到原生地,它们个中的差距,随便你怎么品尝,应该都不会享受到最本质的原味,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
不扯别的,我们就说这成都的面食吧,它与重庆的面食相比较,虽然二者都是麻辣的川味,但在制作的本质上还是存在着千差万别,及至于那些开在上海弄堂里的重庆小面,那就差的更远了,你想啊!在经历了海派文化的熏陶后,此重庆小面的味道,是坐在上海的饭馆吃,听着浓浓的吴音,你所能体味到的麻辣,还会那样的疯狂吗?肯定不会,所以说,此刻的大上海,满大街的重庆小面,仅有的重庆韵味,也许就只剩下重庆小面这四个字的魔力了。
这些年来,因喜欢吃面的缘故,我陆陆续续接触了许多地方的不同型式面食,它们有河南烩面、陕西哨子面、新疆皮带面、武汉燃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等等,应有尽有,它们有的干巴巴的堆在那里,有的连汤带水的浸润着我的脾胃,总结一下品尝它们的滋味,这些年以来的感受,我自身有个变化:吃了这么多年的面,我已经不那么喜欢生我养我的河南烩面了,更不爱闻名遐迩的陕西哨子面了,我一个正宗的河南人,如今在成都的麻辣面面前,算是彻底的缴了枪,投降了。
这一次,我对成都麻辣小面的投诚,彻底的一塌糊涂,那种情有独钟的表现,简直就是在感情上对它的依恋,这种感情表现得最泛滥时,只要旁边有人一提到成都的麻辣小面,我的味蕾就会不自觉地渗出口水来,人生对一种食品嗜爱到如此境地,也算难得,我常想:若是那一天我突然把这种用情专一的态度转移到异性身上,不出意外的话,我一定很快就有机会堕落成一个滥情之人,真不知道这样的性格对我来说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不过还好,截止到目前,我的这个爱好还没有变种,如今的表现,我也仅限于对成都麻辣小面的热爱上。
关于对成都麻辣小面的偏好,最早的印象是源于工作后第一次到成都出差,当时我就入住在人民北路的那个招待所里,在楼下,有一家卖面的小店,记得那一次,我们是几个人一起出差的,后学生时代的单身生活,我们还是习惯于在每天下班后聚拢到一起逛街,逛累了就原路返回,然后就是几个人相约拥挤地坐到楼下的小面店打发日子。
彼时的情况,我们刚走出校门也不过才几个月的光景,浑身里依然还透着刚出校门的学生模样,因此,对于吃的要求,我们几乎是没有要求的,至于口味嘛!当然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叼,那时候,能在成都的街上吃到麻辣小面,我们已经很知足了:要上一碗小面,再来一碟鸡爪,就这样的待遇,我也常常吃得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临到最后,我还不忘张开嘴巴,对着海碗喝上一口面汤,那种感觉,立时就浑身通透的爽,舒坦得我直到今天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那种荡气回肠的感受。
不过,在成都吃面,当地人是有一种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习惯,具体的说就是那面馆的招牌上,总是清一色的按照一两、二两、三两的样子标注面的价格,第一次吃面时,当我看到这里的面馆,竟然有卖一两的份量,心里头便开始打鼓,心说这四川人吃饭也太秀气了,简直是比上海人还精致,一顿饭,就吃一两面,啧啧,那怎么能填饱肚子呢?于是,第一次买面,带着这样思维,我最终闹出了笑话。
记得那天,我和同事两个人,齐刷刷的站立在面馆的招牌前,店家小儿看我们进来吃饭,就赶紧半弯着腰,一脸微笑的仰望着我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融就是这么怪,面对店小二的笑脸相迎,我实在有点儿吃不消成都人的热情,于是,迅速的扫了一眼招牌,我连声说:
“老板,来两碗面,每人四两!”
工夫不大,面上来了,不过,等店小二拿开托盘后,我才惊愕的发现,4个海碗,盛满了红油汤面,那份量,足得让我不敢想象。
当时的第一反应,我感觉要麻烦了,甚至还死劲的往坏里想,我以为那天我们一定是遇到了强买强卖的无良商家,于是,我颇显紧张的说:
“老板,我们只有两个人!怎么会这么多碗面?”
望着我的诧异,那店小二一板一眼的回答:
“对额,你要每人4两,2两一碗!”
店小二的一席话,震惊了我:原来成都2两一碗的面条,份量足得竟可比上海的两倍还要多,这是什么概念?那一刻,我总算是深切的体会到了成都人的豪爽气概,说到这里,让我突然间又想起来最近几年发生在上海的一件事儿,那就是如今的面馆,几乎都对顾客承诺免费续面,我猜想:也许,这样的销售策略,应该与走入上海的四川小面有关。
这辈子,我的人生真是巧了,时不时的总会与成都有缘,就像今天我一年内三番五次的到成都出差一样,曾经有这么一段时光,在我工作的地方,聚集了一大群四川人,他们在此干活路,养家糊口挣钱,后来随着他们的身影,又来了一些随迁的家属,没有正经事儿的日子实在无聊,于是这些家属们就想着法子开起饭馆来。如此一来,在我当时居住的那个单身宿舍旁边,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好多四川人开的馆子,他们有的买小菜,有的卖肉食,当然,作为最平民化的成都麻辣小面,也在这条街上开起了门面,一时间,我们那个单宿一条街,简直就成了天府美食街,让我们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很自然的成了有口福的人。
对那段日子的回忆,最清晰的画面就是我和工友们,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瞪着慵懒的双眼,急吼吼的来到楼下吃面,正是从那个地方开始,我第一次真切的意识到:原来最好吃的面食,竟然是被叫作麻辣小面的那种:那是一种不宽不窄刚好适中的细面,把它扔进锅里煮上一会儿,然后再烫一把嫩嫩的空心菜,连着面捞出来一起盛在碗里,再放上特制的麻辣汤料,满屋子的香味,就会扑鼻而来,这就是我由来已久的期待,对成都麻辣小面的记忆,我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这样的清新。
今天,十几年过去了,我又有机会再次到成都出差,仍然是丢下行李,发疯一般满大街的寻找我最心仪的成都麻辣小面,我的那种执著,无惧于闷热的天气,更不在意到底走了多少距离的路程,总之,不找到一家正宗的麻辣小面馆,我一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看来,对成都麻辣小面的喜爱,我已经痴迷到了成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