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未了过冬菜的记忆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718/4658764.html

“过冬菜”的记忆(散文)

作者/刘心中

过了“立冬”就是“小雪”了。

又是一个冬天。家家户户都要赶集买上一地排车过冬菜——白菜和萝卜,这便是一冬天的菜肴了。为了让菜保鲜多吃些日子,人们都把买来的过冬菜放在地窑里,或在院子里挖个土坑埋起来,足够吃到来年春天。直到大白菜里长出小白菜、水萝卜变成空心菜,还舍不得扔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和记忆。

那是六十年代末,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星期天便跟着父亲拉着地排车,到十多里外的银山赶集买过冬菜。去的路上空车,父亲便把装菜的空麻袋铺好,让我坐到车上他拉着走。为了节省时间,有时还把“大金鹿”绑上“驾辕”拖着地排车,这样要比步行拉车快些。

多少年了,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无论当时步行或拉车,心里都特别高兴,也不觉累。因为买了过冬菜,离春节就不远了,就可以吃上母亲做的酥肉和炸丸子了,就能和小伙伴们放鞭炮了。可是,不知为什么,那时的冬天显得那么长,天气显得那么冷,盼过年的心情又是那么迫切……

到了集上,父亲带我来到菜市,先打听行情,然后再决定买谁的。记得那时候白菜萝卜都几分钱一斤,但为了每斤能省上几厘钱,父亲依然顾不上严寒,从南到北把整个菜市逛完。

买了菜过完磅,等装好车已过晌一两点了。返回之前,父亲忘不了再掏几毛钱,给我买几个包子或烧饼,担心我饿着。而他却一点也舍不得吃,总说自己不饿。

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两旁除了冰碴就是未化的残雪,一呼吸就能看见喘出的热气。望着父亲伸着脖子弓着腰拉车的背影,心里一阵阵酸楚。从那时起,自己就暗暗发誓快快长大替父亲分担一份忧愁。为了让父亲省点力气,我执意在地排车一旁拴根绳子帮忙,但常常把绳子“拉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家乡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贫穷的日子,有许多农户靠吃国家救济粮生活。自己家里姊妹多家境贫,为了让我们少受点罪,父母自然要比人家付出许多许多……

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忘。记不清是哪个冬天了,跟父亲赶集去买过冬菜。回到家一看,放在地排车最上面的半袋萝卜丢了,一路上跟在车后的我竟然没发现。当时的我一下子慌了,担心闯了大祸会挨训斥。但是,父亲一直没有发火,他习惯地从脖子上解下那条已破了边并有好几个小洞的围巾,抽打着身上的尘土,板着脸几天不大吭声。我后悔自己的“失职”,更理解父亲的心痛,因为那毕竟是全家人过冬菜的一部分啊!要知道,这对于当时每人每天靠吃“八大两”供应粮的我们来说,丢失价值几元钱的半袋萝卜意味着什么。

如今,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该享福了,父母却过早地永远离开了我们。谁都知道,现在过冬菜的品种不仅仅是白菜和萝卜了。过去只有夏天才能吃上的黄瓜豆角西红柿,现在冬季的菜市场处处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童年时代那单调可怜的过冬菜,往白菜里放绺粉条就吃得津津有味,现在连猪肉放进去都感觉不出好吃。

时代变了,人们的胃口也变了。岁月流逝,抹不去的是心头记忆,忘不了的是骨肉亲情,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每到冬天,我总忘不了买几棵大白菜放在厨房内,咀嚼的是记忆,咽下的是岁月辛酸……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简介

刘心中(曾用名刘新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新华社、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图片网等媒体签约摄影师,菏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摄影师,现供职于菏泽市公安局宣传处。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四十年,曾在原《菏泽市报》社任文字编辑、记者,有数十万字的稿件被中央和省市级媒体发表。年专职从事摄影以来,至今有余幅(组)新闻和艺术照片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中国画报》、《中国摄影报》等中央和省市级媒体刊发,其中8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影赛中获奖或入选。知命之年过后深感时光宝贵,工作生活之余喜欢忙里偷闲写点散文小说之类,重拾年轻时的记忆。虽属心血来潮有感而发,但仍乐此不疲坚持为大脑“充电”。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